“静仁深夜至此,莫非有什么惊喜之事分享?”方苞不等邬思道开口早已开门见山,捻着颌下的几根老鼠须,“一人计短二人计长,共同参详如何?”
见面而会意,不是说方苞有什么特异功能。但凡那些擅长谋略的,尤其是浸淫于阴谋的,最善察言观色,观一叶落而知秋至,看瓶水冰而晓冬临,察于微毫才能自微毫入手,而后静待阴谋发酵。
从被安置在此,方苞就在等待着机会,但他也知道这事急不得。国之大事,在祀在戎,所谓“祀”,既有消灾祈福也有答谢,先皇大行,嗣皇举国丧就属于答谢为君为父的恩德。而国丧期内,太孙必定留宿宫中,莫说邬思道,就算任何人为谋也不可能冒险将这样的消息送进宫里,还要太孙决断!
但好在有年羹尧的手下往来走动,虽说只能从茶楼酒肆中了解一鳞半爪,但足以让方苞勾勒出大略朝局。
头一桩,皇子皇孙皆在乾清宫守灵,这让他确信“另投新主”的明智。这是因为,哪怕新皇只是“暂时”表演兄友弟恭,稳定朝局糊弄天下,重获自由的皇子们也必定会像揪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机会,回府头一件事怕就是重新安排人手行灭口的勾当,再也不给皇上抓小辫子的机会!
第二桩,仁宪皇太后没有留在紫禁城,反倒是回了畅春园居中。要知道先皇在世,对老太后奉若嫡母,除去每日的早晚问安,不管是畅春园还是热河行宫都是举着孝道的名义兴土木的,如今先皇去了,她却躲得远远的?是人走茶凉心灰意冷还是躲清静?
因为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供参考,方苞只能把疑团压在心底。
第三桩便是佟佳氏的幸进,佟国维做了上书房首辅,佟贵妃尊为皇太后,虽说推敲起来勉强也称合情合理,但想想领办军机索额图,想想紧贴太孙的隆科多,总少不了有些“争衡”“分化”的味道!
有了这三桩事。再来看邬思道的深夜前来,细嗅周身还带着酒气——作为太孙府西席,还是首席谋士,能让他陪着喝酒的怕只有太孙一人。为皇嗣,服丧二十七日,必定又累又乏,若没有天大的好事,他如何能酣饮至今?然单若只有好事,邬思道的眉头何必淡锁?
唯一的解释就是——福兮祸之所倚!
看邬思道眉心又是一凝,方苞笑了,“静仁,方某大胆揣测,是不是太子位定了——又有季孙之忧?”
随着他的一句话,不管是年羹尧或阿山都面露喜色,就连受伤未愈,半倚打坐的性音大喇嘛猛地睁开双眼,若仔细审视,会发现所有人的眼底都有烁烁精光,就如出鞘之剑,锋芒毕露——看热闹的不嫌事大,心忧炭贱愿天寒,投奔弘皙就是盼着这机会呢,如今,正是英雄用武之际!
“灵皋兄果然深谙人心,邬某佩服!”邬思道先是拱手做礼,又凝神道:“但邬某尚有一言在前,诸君此后,可是信人?”
信人,一词出自《孟子。尽心上》。文中,孟子听说鲁国国君欲任乐正子为相,欢喜的睡不着觉,弟子公孙丑与他有三问三答:强乎?否!知虑乎?否!多闻乎?否!于是公孙丑就奇怪了,那您有什么可高兴的?
孟子说了,此人喜欢听善言,为“善人”、“信人”,还专门解释说“可欲之为善,有诸己之谓信”。
按照孟子的的逻辑,因为他是个善于听取和采纳意见的人,所以有才能的人就会不远千里来投奔,提出善言,治理天下。
逻辑虽成立,但究竟什么是“善言”、什么是“谬论”。什么又是“谄媚”,怕是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。邬思道之所以这么问,不仅是提醒这几位曾经的朝秦暮楚的“前科”,更是坦白了自己的态度,太孙年幼,或有不更事,但邬某的眼睛亮着呢!